儒教生态观

2013726日,Alliance of Religions and Conservation (国际宗教生态保护联盟)大会在挪威的(TRONDHEIM)小城召开,“国际儒家生态联盟”主席杜维明教授参加会议,并做主题演讲。本文根据其演讲内容及教授所撰写文章《新儒家人文主义的专项: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整理而成。

杜维明教授坚持古老而又伟大的儒家思想为影响、转化与保护为现代的生态环境提供思想资源。他沿用了新儒学领袖们的新观念 “人类宇宙统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人类置身于宇宙的序列之中,而非像人类中心的宇宙管所断言的那样,人类出于选择的需要或者疏忽只顾而远离自然界。

1.仁德与责任意识

儒教人文主义视通过教育培养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目标。一个人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社会参与和文明创造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汲汲于名利并非是人生追求,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是人成长的终极目标。

个人成长与世界的联系在儒教看来在于自我实现源于人类植根于此刻当下的世界之中。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基于个人德修养,得以家庭和睦,进而成就自然以及天地。孔子最为赞赏的也是能够责无旁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人,为当代社会的进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2.人与天地的关系

《中庸》里提及:“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教讲求“反诸于己”,只有诚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审视自我的人,才有办法发扬自己的善心,进而由仁民爱民到爱万物。这也是在启发我们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让万物得到更好地生长。这样的一种思路是将个人与宇宙相维系在一起,也是在引导人类成为“宇宙进程的积极参与者,肩负关怀环境的责任。”

3.儒教倡导“一种整体的、非人类中心的、一视同仁的、环境保护的世界观,尊重自然何用同情之心对待生命的一切形式”(Donald K.Swearer《佛学的生态学资源》)。王阳明也在其《大学问》中提供了一个见解的解释:“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艺佳,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只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王阳明提供的具体说明则是:“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杜维明教授阐释说:“心之仁”即是普通人能够知觉宇宙的理性,而与天地共感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甚至普通人也能够做到。人心含无限直觉,这使我们能够容纳和回应宇宙间各种形态的存在。

4.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观念意味着人类境况中四个不可分割的层面:自身、社群、自然和天。每一层层面特征充分展开都能促进四个层面的相互融合。自身作为关联的中心,通过与群体的互相作用来建立自己的额身份,从家庭到地球甚至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