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欧洲佛教著名研究者Kevin Fossey的观点编译而成。
“法”
佛教中对“法”(Dharma)的解释是:任性自持,轨生物解。即万物都有其必然,保持其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规则。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意识或是环境都无法被割裂。不存在独立的个体,也没有自发的存在。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阐释的便是这个道理:万物生长皆有其因果。
生态与佛教
基于“法”,基于“缘起论”,许多佛教人士都极其强调佛教中的生态观念。越南释一行禅师认为:“只有在意念上真正的转化,我们的行动才能真正产生力量,认清自己内在的佛陀、人士他人内在的佛陀,体悟我们不但在彼此身外,也在彼此之内。”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启发我们要保护环境,首先要先关照好自己个人。这意味着人们要对抗自私、无知、憎恶,拥抱慷慨、智慧与爱。遵循“正业”,摒弃邪恶的思想,任何危害生命的行为都是不正当的。“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通过佛教去感知我们的行为所发生的改变。而和谐恰恰来自于这样的感知。
敬重自然
佛教教导我们要敬重生命和自然,这样人能够与万物和谐相处,能够去领悟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自然,摒弃占有的欲望,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然的美妙。另外一方面,佛教也指出了许多生命现在正在承受的痛苦。世界现在还处在一个很不稳定的状态,生、死、恐惧、弱肉强食,很多的苦难依旧在上演。但是这些并不是静止,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当我们重归淳朴,享受平静,珍视万事万物。世界的能量循环,从树到气候,从土壤到动物,都会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在万物中,佛教尤其强调树木的重要性。其认为在大自然整体的生态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森林是人类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森林能够促进生态平衡,利于生态进步,还能启迪心智,净化心灵。
万物平等
佛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一个观点:万物存在没有差异,不存在重要性之区别。在这样的观点的指引下,人类将不能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不再将“个人”置于“他人”之上,更讲求互补与互惠。
节俭与简约
佛教讲求简约、节俭。因而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浪费,提高资源的回收和重复利用率。“当我们试图想要从外在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殊不知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从我们自身做起。欲望与贪心带来的是失落与沮丧,如果人类总有无限的欲望,那么所有的物质都无法让人得到满足。这样我们只会永远活在不满足与不安之中。而唯有简单与淳朴才能真正带来精神的富足和快乐。而重归简约,需要的是人类寻求内在的平静,了解“法”,感知因果。